找到相关内容881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

    难以忍受了。   为了化解求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,佛教教导我们要知足、清心寡欲,才不会受到本能及欲望的干扰,而走上毁灭之路。所谓“”,就是指对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的东西,...ldquo;愿”。愿心是为众人而发的,是清净的,不会带来烦恼的。例如,发愿透过自己的努力奉献,使众人得到快乐、幸福和便利,就是清净的愿心。   因此,知足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、不努力、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自私|欲望|大愿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03044787240.html
  • 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--圣严法师

    忍受了。 为了化解求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,佛教教导我们要知足、清心寡欲,才不会受到本能及欲望的干扰,而走上毁灭之路。所谓“”,就是指对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的东西,不做非分之想。如果基本的生活所需已经...的愿心。 因此,知足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、不努力、不争取,也不是失去任何希望。否则,便会误以为行菩萨道和成佛也是一种欲望,于是就不行菩萨道、也不想成佛了。这种观念并不合乎佛法的精神,行菩萨道与成佛并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514487521.html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150)

    ,彼福无穷尽, 乐长身贪故,莫令有机趁。 昨天已经讲了,假如没有知足的心,一个人即使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也不满足。那么今天以旁述方式[1]宣讲知足的功德:假如一个人对地位、财产、名声等一无...随缘而去,无有所求。汉地有副对联曰:“事到知足心常乐,人到无求品自高。”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,一直永无止境地往前跑,最终肯定会倒下去的。 按照小乘的教言,不贪是圣者的境界。你们也记得吧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宣讲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22265222952.html
  • 知足者常乐

    比不上一个知足欲者修持一座世间禅定所得到的安乐。正如《八大人觉经》中说:“多欲为苦,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,无为,身心自在。”   最近香港无线电视台曾报道:香港有一位富豪,拥有财产约100亿港币,却...迷乱之中,为无常而短暂的快乐,忍受长久的艰辛苦痛,造下了种种恶业,后世更因此而堕落恶趣深渊,在无边无际的轮回里饱受痛苦的折磨。   知足的修行人,胸怀坦荡,没有如此的欲望烦恼痛苦,这是超越世间的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编著

    |知足|财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1121341527.html
  • 五台山托钵乞食

    必需品,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钵行乞。在光天化日之下,公开光明地接受信众布施,清净安心。不可以装神弄鬼、符咒妖术等邪命方法骗取信众布施,也不可以从事生产或买卖事业来赚取物品。3、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,知足专心修行。出家舍离世俗的家业、生产事业、经济的贩卖贸易,烦扰,安心修行。透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和衣服、住所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,这是佛陀教导出家人修习知足的最基础方法。 4、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乞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6/0857569822.html
  • 佛家格言——人生

    一辈子,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气力,才能满足要求;而欲望淡薄的人,烦恼,便能够安稳地终此一生。  人如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。  从物质的爱欲中挣扎出来,无贪,自然天广地阔,无限丰饶。  ...,能够躲避痛苦最好的办法,就是把为自己利害的“念头”抛开。  有些人常常在烦恼,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,他却有意地接受。  一个人的快乐,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,而是因为他计较的。  生气就是拿别人过错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1846873.html
  • 無生

    >)對捨棄世間的比丘來說,世間種種營生法,是諸事不宜,因生與欲密切結合,而且會生生不已,孳息不斷,這樣就遠離解脫道,因此,過清淨的修道生活,要遠離憒鬧、斷攀緣、希望住,是只維持活命的基本需求,不奢求、不囤積,隨緣度日。在家眾也能修無生法嗎?當然可以。在家眾若沒有無生的道基就不可能證果。所以一樣需要有知足的生活方式。     生法不限於物質的擁有滋生,六根觸境,味著、執取也是生法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5847408.html
  • 从佛学与经济学角度谈幸福

    佛教既有扩大资源效用的途径和方法(本文暂不做论述),使资源利用的效果更好,又有如何认识和对待人的欲望的内容。而且佛教对人的欲望分析非常深入,这里从认识和对待欲望的角度先做点介绍。  二、佛教中的知足...。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,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。  (5)睡眠,谓人不知时节,怠惰放纵,乐着睡眠而无厌。  (三)知足是佛教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方法  知足是佛经中经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。对于...

    丁瑞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11062960.html
  • 定本法师:托钵就是托起一颗清净平等心

    复杂,这样往往会生出许多贪嗔痴,增加烦恼心,迷失了本心的清净面目。而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,知足专心修行。出家舍离世俗的家业、生产事业、经济的贩卖贸易,烦扰,安心修行。透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和衣服、住所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,这是佛陀教导出家人修习知足的最基础方法。这样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牵肠挂肚的,所以能保持清静根本心。 同时,托钵让也在家人有机会接近三宝,进一步学习佛陀纯正的妙法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41978722.html
  • 李炳南答:孙中山先生铭言:佛教为救世之仁,佛学是哲学之母,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,孙中山先生对佛学这样崇拜,何以佛教仍不普遍?统请解释!(洪环)

    ,佛学独说心造,是能追本穷源,故曰‘哲学之母’。科学往往偏重物质,偏重欲望,偏重现量,有利亦有害,是之曰偏。佛学非空非有,亦空亦有,讲中道,惟求明心见性,主张知足,每一事理,俱说到竖穷三际,横遍...

    李炳南

    |析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320912952.html